7月12日,致远调研团在张小其老师和李健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海南洋浦半岛盐田村的千年古盐田,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实践活动。它被誉为是最早采用日晒的制盐场,是至今保留完好的原始民间制盐工序的古盐场。 2008年,洋浦晒盐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致远实践调研团在一位热心村民的介绍下,了解到:这片古盐田有750余亩,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传说是从福建莆田迁移而来的盐工所造。盐工们就地取材,将海边大片的天然火山岩石削去一半,凿成无数浅浅石槽,像一方方砚台比肩伫立,有些上面还雕凿着古朴的文字,错落有致地分布镶嵌在一垄垄、一块块的盐田周围,总数达6800多槽,蔚为壮观。平时在石槽中注入经过滤后的海水,让烈日曝晒成盐。
我们走进一户农家中,盐农了解到我们的来意后,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起古法手工制盐的步骤来:第一步,潮涨潮落,蓄水池蓄积海水,让池底的盐泥充分吸收海水;第二步,取出池底的盐泥,用木耙将盐泥耙松软,并充分暴晒3天;第三步,盐池上面铺着晒干的盐泥,下面垫着竹片和茅草,将海水从盐池上方倒入,过滤后的海水盐分增加,称为卤水;第四步,将卤水倒进石槽,暴晒一天时间即可出盐;收盐是最后一道工序,使用专门的刮板工具把结晶析出的盐从石槽内刮下,收入竹筐。
随后盐工拿出她们平常使用的晒盐制盐的工具,详细地介绍了每一种工具的特点以及使用方法。按照阿婆的说法,这些制盐工具包括挑水工具、耙沙工具、刮沙工具、贮存卤水工具、测量卤水工具以及收盐晾晒工具。
在我们的交谈中,阿婆告诉我们根据天气的好坏,整个制盐的流程在3~7天。由于制盐时间过长,制作工艺繁琐复杂,且极度依赖天气,再加上市场上售卖的食用盐质量高,价格低,使得手工盐进一步失去市场竞争力,导致古法手工制盐的经济效益不高,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学习这门古老的制盐技术,现在还在坚持制盐的都是老一辈的盐农们,这一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持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下,以洋浦晒盐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很多困难;生产效率低、工艺流程繁杂且枯燥、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弱等。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有所作为。首先,我们要善于发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内涵,同身边的人分享,同广大青年朋友分享,让更多的人领略传统文化的内蕴,达到宣传、保护、发展的目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下焕发新的活力,赋予新的生机。